close

in_12.jpg in_01.jpg

 

 

畢卡索


在父親指
1881年10月生於西班牙,父親是一位繪~老師,10歲導下開始畫畫,


3年後父親把畫筆,畫具全部交給他

 畢卡索索是現代美術的大師,創始立體派。

 他不斷的擴張藝術領域畢卡,使用前人所未有的筆法,引起世人驚嘆!



 我喜歡畢卡索的抽象作品

張力、生命力、延展性

對我這也是藝術家的人也讓我再這找到許多靈感

 
 畢卡索
的畫風一再蛻變,從具象到抽象,都給人穩重、安定的感覺,

 這些因素來自他努力不懈卓越的素描能力。

 畢卡索善用多樣性媒材和自創的筆觸,以實驗的手法表達他的理念和豐富的想像力。


我們來來一同欣賞他的代表作吧

in_02.jpg in_03.jpg

 

Head and Shoulders of a Woman (Study for "Les demoiselles d'Avignon")_
女子胸像(《亞維儂姑娘》的習作)

大約自1906年的《自畫像》開始,就透露了畢卡索逐漸放棄繪畫幻覺主義,轉而強調畫面中造形元素構成的意圖,
他使用更肯定的輪廓線來描繪形體,甚至肖像的五官彷彿各自獨立的部分。藝評家約翰.伯格(John Berger)
因此形容,那些五官的特徵像是「畫在臉上而不是畫進去」。
此外,因原始主義盛行而對非洲雕刻產生的興趣、
1907年的塞尚回顧展、以及布拉克(Georges Braque)的繪畫實驗,
都顯著的影響著畢卡索。他勤奮地繪製了大量的頭像、胸像和人體,包括這幅《女子胸像》,作為探尋造形的研究,
終於在1907完成了著名的作品《亞維儂少女》

 

Man with a Moustache_有鬍子的男人


 自1911年開始,立體派藝術家如布拉克(George Braque)、畢卡索等人已開始將文字置入畫面中,然而這時的文字仍是畫上去的。1912年以後,他們更進一步將平面的印刷材料拼貼在畫布上再用顏料予以塗繪,使畫面中出現了異於繪畫的材質,而被稱為立體主義的「綜合期」。
這幅作品是畢卡索立體主義綜合時期的代表作之一,他在畫布上拼貼印花布,為了妥善的調和印花布和油畫的造形和質感,畫中「人物」的形體也用大量的方形組合起來,僅以簡單的線條或色塊來表示其五官和毛髮

 

in_04.jpg in_05.jpg in_06.jpg

 

Portrait of Mrs.Rosenberg and her daughter _羅森貝爾格夫人與女兒的肖像
1916年,在多才多藝的詩人、前衛藝術圈的常客考克多(Jean Cocteau)的引薦下,
畢卡索開始為狄亞基列夫(Sergei Diaghilev)率領的俄國芭蕾舞團擔任舞台設計,
後來更認識了其中的舞者,他未來的妻子歐佳(Olga Khokhlova>)。雖然身為體派的創建者之一,
畢卡索在1916年到1924年間的創作並不拘泥於單一的風格,卻經常反覆嘗試不同的手法,
人們經常困惑於他以立體主義挑戰傳統繪畫的同時,為何也製作了許多「回歸」古典的作品。
1918年新婚的畢卡索夫婦受邀在收藏家艾拉祖瑞茲(Eugenia Errazuriz)位於比亞里茲(Biarritz)的別墅渡蜜月,
此時畫商羅森伯格一家人也在此渡假,並極力說服畢卡索成為畫廊旗下的藝術家。
這幅肖像便是畢卡索在別墅中為羅森伯格所做,這也他少數接受委託的作品之一。

 

Reading the Letter_讀信
畢卡索「古典主義時期」的諸多作品中,畫中人往往不具個別的特色,而共享著類似的造形語彙,無論他描繪女性或男性、
以神話或日常生活為題材,畫中人物的五官都相當類似,並呈現出平靜的表情。
比如在這件作品中,可以看到兩人並肩讀信,
其中一人將手搭在另一人的肩上,兩人的臉型、體態相仿,表情安詳。
由於這件作品是畢卡索去世後才在其工作室發現的,畫中人物的身分已不可考,
也有學者認為本作或許是為了紀念畢卡索的好友詩人阿波里奈爾
( Guillaume Apollinaire)而作。

aul as Pierrot_扮丑角的保羅

保羅是畢卡索的長子,是他與第一任妻子歐佳於1921年所生,也是畢卡索繪畫中常見的模特兒。
此時期畢卡索不僅大量創作,也熱愛攝影,比如在
《保羅騎在驢背上》等作品中,可以明顯看到以照片為藍本的痕跡。
作小丑打扮的保羅也是畢卡索喜愛的題材,比如在這件作品中,保羅身著誇張領口的白色小丑服,頭戴尖帽,手持面具。
畢卡索以輕快的筆調迅速勾畫出保羅的表情,以及簡潔利落的身形。
構圖單純而富有裝飾性,運用白色、黑色、紅色塑造出強烈的對比。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in_07.jpg in_08.jpg

 

The Sculptor_雕刻師

雕塑家及其作品的主題,往往令人想起希臘神話中的畢馬龍(Pygmalion)對於真實的女性興趣缺缺,
反而愛上自己的作品。
在這件作品中,畢卡索描繪雕塑家正支著頭注視著他所做的雕像,彷彿正在思考如何進行下一步。
此時期畢卡索正在實驗著各種變形的造形,在這作品中對於變形的處理訴諸平面化、圖案化的表現,
他運用大量的線條勾勒出輪廓線,並加上許多曲線切割出不同的區域,色彩就如同填色遊戲般塗繪在各區塊中。
此外畢卡索也強調裝飾的效果,他在部分線條的周圍加上點狀裝飾,使得平塗的色塊變的層次豐富。

 

Woman Sitting in a Red Armchair_坐紅色扶椅的女子

1924年布荷東發表了「超現實主義宣言」,雖然畢卡索沒有直接參與超現實主義團體,
然而他和該團體中許多的藝術家有著深厚的友誼,其創作也因此傾向將形體做極誇張的扭曲和變形,
而被稱為「超現實主義時期」。
此時他的作品呈現出詭異的變形,畫中的人體往往被他刻意拉長、扭曲、甚至分解,
然而這些變形並不是平面化的表現,畢卡索反而仔細地刻劃其立體感,使得畫中人物有如怪異的方式佇立或飄浮著

 

 

 

in_10.jpg in_11.jpg  

 

Child Playing with a Truck_玩卡車的小孩



1948年畢卡索搬到法國南部的瓦勒希(Vallauris),此時他正和芳斯華斯.吉洛(Françoise Gilot)交往。
芳斯華斯也是畫家,1943年認識了畢卡索,此後他們開始交往,
她也成為繼朵拉瑪爾之後的另一個深具天分的藝術家女朋友,
後來更為畢卡索生下一對子女,克羅德(Claude)與帕洛瑪(Paloma)。
然而芳斯華斯不願因為家庭埋没了自己的創作才華,終於在1953年夏天離開畢卡索。
畢卡索在瓦勒希有幾件作品以孩童為主題,與他和芳斯華斯在此的生活有關,這件小孩玩車的作品便是其中之一。
畫面左下角的小孩因為握著玩具車在地面滑行,整個身體縮成一團,背景則以黑色、綠色、白色、紅色分出不同的區塊,
上面佈滿植物花紋,因而深具裝飾性。

 

期:2011/06/18-09/18

地點:國立歷史博物館

票價:全票280元 / 學生票250元 / 團體票(20人以上)、敬老票220元
官網:http://picasso.ishow.gmg.tw
預售票購買方式:6/17前預購雙人套票只要$399(原價$560),限量1萬張!
* 憑預售票可享語音導覽買一送一

 

arrow
arrow

    亞韻子紐約網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